不動產家族的聚落平台

工業宅是什麼?黃仁勳可以買嗎?外國人與法人在台灣購買工業宅的限制

工業宅是什麼?黃仁勳可以買嗎?外國人與法人在台灣購買工業宅的限制
圖一:工業宅是什麼?

前言:

台灣房地產的「奇幻漂流」:當工業宅也可變出溫馨的家時 

說到台灣的房地產,那可真是個充滿驚奇的故事。就像我們在看電影,有時候會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節,例如原本應該是超級英雄的角色,突然跑去賣起了蔥抓餅。工業宅是什麼?在台灣的土地使用規定裡,也有一種讓人覺得「咦?」的狀況,那就是「工業宅」的出現。顧名思義,工業宅就是蓋在工業區的房子,但它長得卻很像我們平常住的家。這就像是工廠老大哥,本來應該認真生產零件,結果卻偷偷地想過起居家生活。

這種法規和現實之間的「美麗與哀愁」,在台北市的內湖區尤其明顯。內湖科技園區聚集了許多高科技產業,原本應該是充滿科技感的辦公大樓和廠房,但卻冒出了不少看起來像住宅的建築,這就是我們俗稱的「工業宅」。這些工業宅是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這背後的故事,就像一部充滿轉折的連續劇,有著開發商的「巧思」,也有著購屋者的「期盼」,當然也少不了政府的「頭痛」。

究竟是命運的捉弄,還是建商的創意發想,讓原本應該是機器轟鳴的工業區,出現了想要擁有溫馨家庭的「工廠」?這就像是幫土地換了個「變裝派對」,原本應該穿著藍領制服的工業用地,卻換上了居家休閒服。

今天,我們就來輕鬆聊聊這個有趣的現象。假設我們科技界的巨星黃仁勳先生,如果有一天決定在台灣設立一座先進的晶片工廠,那麼,他這位來自國外的科技大亨,能不能也買一間看起來像住宅的工業宅來住呢?而如果是外國人或公司法人想要購買這種特別的房產,又會遇到哪些「眉眉角角」(台語,意指細節和注意事項)呢?就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看看黃仁勳先生是不是也能加入這場台灣房地產的「工業宅奇遇記」!

第一章:土地的「身分證」:工業用地 vs. 住宅用地的「楚河漢界」

在台灣,每一塊土地都有它的「身分證」,也就是它的使用分區。這就像我們人有不同的職業一樣,土地也有不同的「職業」,像是住宅用地就是專門給人居住的,而工業用地則是給工廠和相關產業使用的。政府會透過「都市計畫法」來劃分這些不同的區域,確保城市發展有條理,大家各司其職,才不會亂了套。

那麼,什麼是工業用地呢?簡單來說,就是政府或私人可以合法設立工廠、經營工業的土地區域。根據土地稅法的定義,工業用地又可以分為「都市計畫內工業用地」和「非都市土地工業用地」兩大類。在都市計畫內的工業用地,又細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包括特種工業區、甲種工業區、乙種工業區和零星工業區。特種工業區通常是設置一些污染性或危險性比較高的產業,像是煉油廠或是爆裂物工廠。甲種工業區則適合設立輕工業或是沒有公共危險的重工業,例如化學製造業或是金屬加工業。乙種工業區是接受度最廣的工業用地,像是食品加工、電子零件製造、汽車運輸等等行業都可以使用,而我們常常聽到的工業宅,很多都是蓋在乙種工業區。至於零星工業區,則是為了配合一些已經合法登記,但不容易搬遷的工廠而劃定的區域。在非都市土地方面,工業用地原則上是以丁種建築用地為主,通常位於農業區或是一些特定的區域,適合興建低強度的工業設施。這些不同的工業用地,就像是工廠界的「職業類別」,每一種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規範和限制.

相較之下,住宅用地就是專門為了「安居樂業」而存在的土地。根據土地稅法的規定,「自用住宅用地」指的是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直系親屬在這塊土地上辦理戶籍登記,而且沒有出租或供營業使用。而且,土地上的房屋所有權人也必須是同一人或其配偶、直系親屬。政府對於住宅用地還有一些面積的限制,如果符合這些條件,就可以享有比較優惠的地價稅率。住宅用地就像是我們溫馨的家,法律希望確保它是單純用來居住的,而不是拿來做生意或其他用途。

工業用地和住宅用地,在法律上就像是「楚河漢界」,劃分得非常清楚。都市計畫法明文規定,工業區的土地主要是供工業使用,原則上是不能蓋住宅的。這就像在學校裡,教室就是用來上課的,操場就是用來運動的,如果有人想在教室裡打籃球,那肯定是不行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一些都市發展比較快的地區,因為土地價格的差異,就出現了「工業宅」這種遊走在法律邊緣的產物。這就像有人雖然拿著工廠的「身分證」,卻偷偷地想過起住宅的生活,這中間的界線,在現實中就變得有點模糊了。

第二章:工業區的「變裝派對」:住宅使用的「不可能的任務」?

都市計畫法就像是城市發展的「遊戲規則」,它對每一塊土地的使用都有嚴格的規定。在工業區這塊「遊戲場」裡,主要的「玩家」當然就是各種工廠和相關產業,而住宅這種「玩家」,原則上是被禁止入場的。政府設立工業區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工業發展,如果允許住宅混雜在其中,可能會產生許多問題,例如噪音、污染等等,影響居住品質,也可能妨礙工廠的正常運作.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為了配合工廠的運營,法律有時候會允許在工業區內興建一些必要的附屬設施,像是員工單身宿舍或是辦公室。這就像在工廠裡,除了生產線之外,也需要有讓員工休息的地方,或是處理行政事務的辦公室。然而,這裡的重點是「附屬」,也就是說,這些設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服務工業活動。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有些建商可能就看準了這個「灰色地帶」,他們可能會申請興建看起來像住宅的建築,但名義上卻是員工宿舍或是辦公室。等到房子蓋好之後,再以低於市價的價格吸引購屋者,讓這些買家把這些「工業宅」當成一般的住宅來使用。這就像是參加一個變裝派對,有些人明明是想來玩樂,卻假扮成工作人員混進場一樣。

台北市內湖區的工業宅問題,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內湖科技園區原本是規劃作為科技產業發展的重鎮,土地使用分區大多是工業區或是辦公服務區,依法是不能蓋住宅的。但是,因為內湖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加上房價相對市中心便宜,所以吸引了一些建商在這裡興建類似住宅的建築,並以低價銷售,讓許多有居住需求的民眾趨之若鶩。

然而,這種「偷渡」式的住宅使用,卻讓政府非常頭痛。政府認為,這違反了都市計畫法的規定,也可能對周邊的工業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台北市政府近年來開始大力整頓內湖的工業宅,祭出罰款,甚至揚言要斷水斷電,堅決不讓工業區變成住宅區。政府的態度很明確,工業區就是工業區,不能隨便「變裝」成住宅區。這就像在學校裡,如果有人把教室當成宿舍來睡覺,老師肯定會很生氣的。

內湖工業宅的「身世之謎」,其實也反映了台灣都市發展過程中,土地使用需求和法規限制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都市人口增加,居住需求旺盛,房價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政府為了產業發展,又劃設了許多工業區,但這些土地的利用效率卻不一定很高。這就給了一些建商「鑽漏洞」的機會,也讓許多購屋者在追求低價的同時,面臨了法律上的風險。政府、建商、住戶之間的關係,就像一齣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糾葛」,至今還沒有一個完美的「解套方案」.

第三章:外國人在台灣買房的「眉眉角角」:黃仁勳的「購房指南」

那麼,如果今天換成是外國人想要在台灣買房,又會有哪些「眉眉角角」需要注意呢?以我們假設的主角黃仁勳先生為例,這位科技界的風雲人物,如果真的來台灣設立工廠,他能不能也買一間工業宅來住呢?

一般來說,外國人在台灣是可以購買不動產的,但可能會有一些資格和限制。這主要是基於一個「平等互惠」的原則,也就是說,如果台灣人在那個國家可以買房,那麼那個國家的人在台灣原則上也可以買房。當然,對於一些特定的土地,例如農業用地,可能會有一些額外的限制。不過,對於一般的住宅和商業用地,外國人購買的限制相對來說比較少。

然而,對於工業用地上的住宅,即使黃仁勳先生是外國人,他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並不是他的外國人身分,而是土地的使用分區管制。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工業區的土地原則上是不能作為住宅使用的。所以,即使黃仁勳先生想要購買一間看起來像住宅的工業宅,他也會面臨和台灣人一樣的法律限制。

對於黃仁勳先生來說,購買工業宅或許一開始會覺得「俗擱大碗」(台語,意指物美價廉)。畢竟工業宅的價格通常比周邊的住宅便宜不少。但是,他可能也會意識到,這種房產存在著許多法律上的不確定性,未來可能會面臨政府的取締和罰款,甚至有可能無法獲得合法的居住權益。對於一位國際級的企業家來說,這種潛在的風險可能會讓他三思而後行。

至於黃仁勳先生的「科技光環」,能不能讓他擁有什麼「特權」呢?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雖然政府可能會為了吸引外資而提供一些投資優惠,但這些通常是針對企業的投資行為,不太可能延伸到個人購買房產,特別是這種違反土地使用規定的情況。所以,即使黃仁勳先生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他想要購買工業宅,恐怕還是得遵守台灣的法律規定。

第四章:法人的「置產術」:公司名義購買工業宅的「限制級挑戰」

如果不是以個人的名義,而是以公司的名義想要購買工業宅呢?例如,黃仁勳先生的公司想要買幾間工業宅給員工當宿舍,這樣是否可行?

一般來說,公司法人在台灣是可以購買不動產的,但通常是為了業務經營的需要。公司需要辦理相關的登記,並符合台灣的投資規定。如果公司想要購買工業區的土地或建物,那原則上是沒有問題的,只要符合工業區的土地使用規定,例如興建廠房、辦公室或是合法的員工宿舍。

然而,如果公司想要購買工業宅,並且將其作為員工的長期住宅使用,而不是符合規定的員工宿舍,那就會面臨和個人一樣的土地使用分區問題 。雖然工業區可能允許興建員工宿舍,但這些宿舍通常會有一定的規範,例如面積、設施等等,並不是所有在工業區的住宅式建築都能被視為合法的員工宿舍。

對於公司法人來說,購買工業宅或許可以降低一些成本,但隨之而來的法律風險和稅務問題也需要仔細評估。如果公司持有的工業宅被認定是作為非法的住宅使用,可能會面臨政府的罰款,甚至影響公司的聲譽。

在稅務方面,法人持有工業宅和一般住宅的稅率也可能有所不同。如果工業宅被認定是作為營業使用,那麼房屋稅和地價稅可能會按照較高的營業用稅率課徵。這會增加公司的持有成本,原本想要節省的房價,反而可能被較高的稅金抵銷。因此,對於公司法人來說,以投資或員工福利為目的購買工業宅,更需要謹慎評估其合法性和財務效益。

第五章:工業宅的「前世今生」:現況分析與「未來趨勢」

工業宅之所以會出現,並且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為它具有一些「誘人」的優點,但也隱藏著不少「殘酷」的缺點 。

首先,最吸引人的當然就是價格。由於工業用地的取得成本通常比住宅用地低,所以工業宅的售價往往只有周邊一般住宅的六到七折。這對於預算有限,但又想在都會區擁有自己房子的民眾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誘惑。其次,為了符合工業用途,工業宅的室內空間通常比較寬敞,挑高也比較高,樑柱也比較少,格局方正,這對於喜歡大空間的買家來說也是一個優點。此外,如果買家本身有公司或設立營業登記的需求,工業宅可以直接登記公司,省去了另外尋找營業登記地址的麻煩。

然而,工業宅的缺點也是不容忽視的。首先,由於土地使用分區的限制,工業宅在申請房屋貸款時,通常只能貸到比較低的成數,利率也可能比較高,甚至有些銀行會拒絕貸款。而且,工業宅也不能申請政府的首次購屋優惠貸款。其次,如果工業宅被認定是作為營業使用,那麼房屋稅和地價稅的負擔就會比較大,水電費也可能按照營業用的標準收費。再者,工業宅周邊通常都是工廠或其他工業設施,居住環境可能不如純住宅區單純,房價的增值性也比較低,未來想要轉手也比較不容易。最重要的是,工業宅的土地使用分區是工業用地,依法不能作為住宅使用,這是一個潛在的法律風險,隨時可能面臨政府的取締、罰款,甚至拆除的命運。

那麼,要如何判斷自己看上的房子是不是工業宅呢?這裡提供幾個「防雷指南」 :

    1. 查詢土地使用分區: 最快的方式就是上「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查詢建案基地的土地使用分區。台北市以外的縣市,工業宅大多位於「乙種工業區」。而在台北市,則可能是「第二種工業區」、「科技工業區」,或是內湖五期的「工商混合區」、「辦公服務區」等。
    2. 確認使用執照: 工業宅的建物謄本和使用執照的用途,通常會登記為「一般事務所」、「零售業」、「辦公室」等,而不是「住宅」。
    3. 留意價格是否過低: 如果房子的價格明顯低於周邊同類型的住宅,那就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工業宅。
    4. 觀察房屋格局: 工業宅在交屋時,通常會以毛胚屋的形式,隔間較少,也可能沒有廚房等住宅必備的設施。

政府對於工業宅的態度,可以說是「愛恨交織」。一方面,政府希望促進產業發展,需要工業用地;另一方面,又面臨民眾對平價住宅的需求,以及工業宅帶來的管理問題。從近年來的政策來看,政府對於工業宅的管制是趨於嚴格的,特別是在台北市,已經明確表示不會讓工業宅就地合法,並且加強了取締的力度。未來,對於工業宅的管理模式,預計會更加嚴謹,法律的「紅線」也會更加清晰。

第六章:用「阿嬤也聽得懂」的比喻說法律:複雜規定「一秒變簡單」!

    • 土地使用分區就像是幫土地「畫格子」。有些格子是給工廠叔叔用的(工業區),有些格子是給我們住的(住宅區)。隔壁老王的工廠,如果蓋到我們住的格子裡,就會吵到我們睡覺,所以政府要先把土地分好,大家才不會搞混。
    • 容積率就像是蓋房子的「樓高限制」。假設老王有一塊地,容積率就像是政府規定他這塊地最多可以蓋幾層樓,才不會讓房子蓋得太密集,大家都擠在一起。
    • 房屋稅就像我們每年要繳的「房屋健保費」。如果我們的房子乖乖地住在住宅區裡,費用就比較便宜。但是如果我們的房子「偷偷地」跑到工業區去住,雖然外表看起來像家,但因為土地的身分證是工廠用地,所以政府可能會覺得它是在做生意,要收比較貴的「健保費」。
    • 地價稅就像是土地也要繳的「稅金」。住宅區的土地有比較優惠的稅率,就像乖寶寶有獎勵。但是工業區的土地,如果沒有乖乖給工廠用,反而拿來住人,可能就不能享受這個優惠,要繳比較多的錢。
    • 外國人買房就像是外國朋友來我們家玩。基本上我們很歡迎,但是有些規定還是要遵守,例如不能把我們家的工廠當成臥室。
    • 法人(公司)買房就像是公司要買辦公室。公司當然可以買,但是買來要乖乖當辦公室用,如果買在工業區卻要當員工宿舍(而且不符合規定),那政府可能就會說「不可以喔」。

結論:工業宅的「甜蜜陷阱」:購房前請務必「睜大你的卡窗」!

總結來說,假設黃仁勳先生來台灣設立工廠,他如果想要購買工業宅來居住,會面臨和任何人都一樣的法律限制。工業區的土地原則上是不能作為住宅使用的,即使外觀看起來像住宅也不行。同樣的,外國人或公司法人想要購買工業宅,也會受到相同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雖然工業宅的價格可能比較便宜,但它潛藏著許多法律和財務上的風險,例如可能被政府取締、面臨較高的稅賦、貸款條件較差等等。

因此,給各位讀者一個「良心建議」,在追求低價的同時,更要重視房產的「合法性」與「居住品質」。購買房產是一件大事,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價格誘惑,而忽略了潛在的風險。在做出決定之前,務必「睜大你的卡窗」(台語,意指睜大眼睛仔細看清楚),多方查證,才能買到真正安心又合法的家。


附錄:
  • Table 1: 台灣主要都市計畫工業區土地使用管制重點比較
工業區種類 (Industrial Zone Type) 主要允許用途 (Permitted Primary Uses) 附屬允許用途 (Permitted Ancillary Uses) 建蔽率 (Building Coverage Ratio) 容積率 (Floor Area Ratio) 法源依據 (Reference Legal Basis)
特種工業區 (Special) 煉油、放射性、易爆物製造儲存等 (Oil refining, radioactive materials, explosives manufacturing and storage, etc.) 與特種工業有關之辦公室、倉庫、員工宿舍等 (Offices, warehouses, employee dormitories related to special industries, etc.) (請參閱各地都市計畫法規) (請參閱各地都市計畫法規) 都市計畫法及施行細則 (Urban Planning Act and its Enforcement Rules)
甲種工業區 (Type A) 化學、化工、重金屬煉製、電鍍等 (Chemicals, heavy metal refining, electroplating, etc.) 輕工業及無公共危險之重工業相關設施 (Facilities related to light industry and non-hazardous heavy industry) (請參閱各地都市計畫法規) (請參閱各地都市計畫法規) 都市計畫法及施行細則 (Urban Planning Act and its Enforcement Rules)
乙種工業區 (Type B) 食品、電子、金屬、運輸等 (Food processing, electronics, metals, transportation, etc.) 工業發展相關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 (Facilities related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services) (請參閱各地都市計畫法規) (請參閱各地都市計畫法規) 都市計畫法及施行細則 (Urban Planning Act and its Enforcement Rules)
零星工業區 (Scattered) 低污染性產業 (Low-pollution industries) (請參閱各地都市計畫法規) (請參閱各地都市計畫法規) (請參閱各地都市計畫法規) 都市計畫法及施行細則 (Urban Planning Act and its Enforcement Rules)
丁種建築用地 (Type D Building Land) 工廠及相關工業設施 (Factories and related industrial facilities) (請參閱各地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 70% 300% 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 (Regulations on Non-Urban Land Use Control)

  • Table 2: 工業宅與一般住宅的優缺點大比拚
特點 (Feature) 工業宅 (Industrial Dwelling) 一般住宅 (General Residential Property)
購買價格 (Purchase Price) 較低 (Lower) 較高 (Higher)
內部空間 (Interior Space) 通常較大、挑高、樑柱少 (Usually larger, higher ceilings, fewer columns) 空間規劃較多元 (More diverse space planning)
貸款條件 (Loan Terms) 較差,成數較低,利率可能較高,可能無法申請優惠房貸 (Worse, lower loan amount, potentially higher interest rates, may not qualify for preferential mortgages) 較好,成數較高,利率較低,可申請優惠房貸 (Better, higher loan amount, lower interest rates, can qualify for preferential mortgages)
房屋稅與地價稅 (Property Taxes) 可能按營業用稅率課徵,較高 (Potentially taxed at commercial rates, higher) 按自用住宅或一般住宅稅率課徵,較低 (Taxed at owner-occupied or general residential rates, lower)
水電費 (Utility Costs) 若按營業用可能較高 (Potentially higher if charged at commercial rates) 一般住宅費率 (General residential rates)
增值性與轉手 (Appreciation & Resale) 較低,轉手較不易 (Lower, harder to resell) 通常較高,轉手較容易 (Usually higher, easier to resell)
法律風險 (Legal Risks) 位於工業區,可能面臨政府取締、罰款、甚至拆除風險 (Located in industrial zones, potential for government crackdown, fines, and even demolition) 合法住宅用地,法律風險較低 (Legal residential land, lower legal risks)
土地使用限制 (Land Use Restrictions) 土地分區為工業用地,不允許作為住宅使用 (Land zoned for industrial use, not permitted for residential use) 土地分區為住宅用地,可合法居住 (Land zoned for residential use, legally permitted for dwelling)
公司登記 (Company Registration) 可直接登記公司 (Can directly register a company) 若要登記公司可能有限制 (May have restrictions for company registration)

  • Table 3: 住宅與工業用地住宅之比較

特徵

合法住宅

工業用地住宅

土地分區 住宅區 工業區
許可用途 住宅 主要為工業/商業
居住合法性 合法 一般非法
貸款取得 較易 困難,貸款成數較低,利率可能較高
房屋稅 住宅稅率 可能為營業用稅率,具不確定性
水電費 住宅費率 可能為營業用費率,具不確定性
增值潛力 一般較高 一般較低
轉售難易度 一般較易 一般較難
違規風險 高(罰款、強制變更、拆除)
居住品質 一般較高 可能較低
購買價格 較高 較低

Go to top